- A+
20世紀70~90年代,國際上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最杰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就是探索總結出了反映信息系統的發展進程的階段理論。對于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論述,建立了不同的模型。例如,有的學者認為包括7個階段:輔助工作、業務上的管理支持、附加的顧客價值、競爭優勢、戰略洞察力、轉變、知識網絡;也有的學者認為信息技術在企業進化的3階段分別是:工作自動化、信息管理和經營轉型。最早提出信息系統發展階段論的學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諾蘭(R.Nolan),他根據歷史資料與對發展狀況的考察,提出了信息系統發展的6階段論,被稱為諾蘭的階段模型,如圖1-1所示。
圖1-1 諾蘭的階段模型
1.初始階段
這個階段人們對計算機還很不了解,少數的計算機應用主要起一種宣傳、啟蒙的作用。在這個階段,各級管理人員對信息技術的作用從不了解到有些了解,這些應用產生的效率或效益使人們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大大提高,各部門陸續開始計劃購買計算機等信息設備。
2.蔓延階段
隨著計算機應用初見成效,人們對于計算機技術開始產生了實際的、基于自身工作需要的興趣。計算機應用開始普及,一些簡單的信息系統得到開發和利用。計算機的使用量開始上升,計算機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業務處理。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數據冗余、不一致和難于共享等。
3.控制階段
由于投入使用的應用系統多起來,硬件、軟件投資和開發費用急劇增長,各個單項應用之間不能協調,投資與預期的回報相差甚遠,并未取得預期的效益,得不償失。從投資效益的狀況來看,企業開始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控制。由于,各種矛盾逐漸開始暴露,這一階段的發展速度漸緩,人們對系統集成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諾蘭認為,第三階段是實現從以計算機管理為主到以數據管理為主轉換的關鍵階段。
4.集成階段
由于前一階段的教訓,人們開始認真地按照信息系統工程的方法,全面規劃,切實從管理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改造。所謂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礎上,對子系統中的硬件進行重新連接,建立數據庫及能夠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種信息的系統。
5.數據管理階段
在系統集成基本完成的條件下,信息管理提到了一個新的、以計算機為技術手段的水平上。信息系統已經成為日常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日常數據處理工作基本上由信息系統完成。這時計算機作為日常數據處理工具的作用開始發揮出來,投資開始見效。
6.信息管理階段
在日常業務已經進入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人們進一步對這些數據加工整理,充分利用,從而使決策水平大大提高。這時,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信息作為資源的作用被企業全體員工所認可。
諾蘭階段模型總結了信息系統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概念層次上對企業中信息化的規劃制定大有裨益。據權威統計,發達國家大約有近半數的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都認為本企業的信息系統發展處于集成階段,從實踐中驗證了諾蘭模型的正確性。
根據諾蘭階段性理論模型描述,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信息化進程還處于控制期、集成期,是一個信息系統上馬的抉擇期和轉折點,要想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就必須抓住機遇實施企業信息系統的總體規劃。在制定系統規劃時,首先要明確本組織當前處于哪一個階段,進而根據該階段特征來指導的系統規劃與建設。
我們認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由于業務特點、員工素質、企業發展的歷史等不同特點,決定了其信息化的發展軌跡是有所差異的。例如,對于一個普遍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工作的新企業來說(如網站、IT公司),有可能跳躍前三個階段,直接從第四個階段開始規劃和開發企業管理信息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