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simulated gut pH environment on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pheromone production of Dendroctonus valens  

模擬腸道pH環(huán)境對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細菌組成及信息素產生的影響  

來源:Insect Science (2023) 0, 1–11

《昆蟲科學》(2023年)第0卷第1-11頁

 

摘要內容

 

研究探究了不同pH飲食(自然狀態(tài)油松樹皮pH 4.7、弱酸性pH 6、強酸性pH 4)對紅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腸道pH、菌群組成及聚集信息素馬鞭草酮(verbenone)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  

腸道pH變化:pH 6飲食顯著升高腸道pH,pH 4飲食則進一步降低腸道酸性(圖1)。  

 

 

菌群響應:pH偏離自然狀態(tài)(pH 4.7)導致優(yōu)勢菌門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豐度顯著降低(pH 4組僅46.8%,對照組74.5%),腸桿菌屬(Enterobacter)豐度減少(表3,圖5)。  

 

 

 

信息素產量:腸道馬鞭草酮產量在pH 4和pH 6飲食組顯著下降(對照組12.5 ng/mg → pH 4組3.2 ng/mg,圖6)。  

 

 

體外驗證:關鍵菌株(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和Serratia liquefaciens)在模擬自然腸道pH(6)時馬鞭草酮轉化率最高,pH 4時顯著降低(圖7)。  

 

 

結論:腸道pH通過調控菌群組成影響信息素生產,進而可能干擾紅脂大小蠹的聚集行為。  

 

研究目的

闡明飲食pH如何改變紅脂大小蠹腸道pH環(huán)境。  

 

揭示腸道pH變化對菌群結構及關鍵信息素馬鞭草酮產量的影響。  

 

驗證特定菌株在pH梯度下的信息素轉化能力,解析菌群-宿主互作機制。  

 

研究思路

實驗設計:野外捕獲成蟲分為4組——對照組(自然狀態(tài))、油松樹皮組(pH 4.7)、pH 6人工飼料組、pH 4人工飼料組,飼喂14天。  

 

多維度檢測:  

 

腸道pH:Unisense微電極測量(圖1)。  

 

菌群分析:16S rDNA測序分析α/β多樣性(表1,圖2-5)。  

 

 

 

 

 

信息素定量:GC-MS測定腸道馬鞭草酮含量(圖6)。  

 

體外驗證:分離菌株在pH 4/pH 6培養(yǎng)基中測定信息素轉化能力(圖7)。  

統(tǒng)計分析:ANOVA檢驗組間差異,PCoA分析菌群結構差異(圖3)。  

 

測量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意義

腸道pH值(圖1):  

 

數(shù)據(jù):pH 4組腸道pH最低(3.8),pH 6組最高(5.2),對照組與油松組無差異(約4.7)。  

 

意義:證實飲食pH直接調控腸道酸堿度,為菌群變化提供環(huán)境背景。  

菌群α多樣性(表1):  

 

數(shù)據(jù):pH 4和pH 6組Shannon指數(shù)顯著升高(5.58 vs 對照組2.52),但變形菌門豐度降低。  

 

意義:pH偏離自然狀態(tài)增加菌群多樣性但減少關鍵功能菌(如腸桿菌屬)。  

菌群結構(圖3-5):  

 

數(shù)據(jù):PCoA顯示pH 4/pH 6組菌群顯著區(qū)別于對照組(R2=0.365, P=0.001);腸桿菌屬在pH 4組豐度降至27.1%(對照組61.0%)。  

 

意義:pH變化重塑菌群組成,影響信息素合成功能菌的定植。  

馬鞭草酮產量(圖6):  

 

數(shù)據(jù):pH 4組信息素濃度下降74%(3.2 ng/mg vs 對照組12.5 ng/mg)。  

 

意義:證實pH通過菌群調控信息素生產,可能削弱昆蟲聚集行為。  

菌株體外轉化(圖7):  

 

數(shù)據(jù):E. xiangfangensis在pH 6時產素量(35 ng/mL)顯著高于pH 4(18 ng/mL)。  

 

意義:直接驗證pH通過影響細菌代謝活性調控信息素合成效率。  

 

結論

腸道pH調控菌群:pH偏離自然狀態(tài)(4.7)顯著降低變形菌門及腸桿菌屬豐度,破壞核心功能菌群。  

 

信息素生產受損:pH 4和pH 6飲食均抑制馬鞭草酮合成,其中pH 4影響更顯著(降幅74%)。  

 

菌株敏感性差異:腸桿菌屬對pH變化敏感,其代謝活性(信息素轉化)在pH 6最優(yōu),pH 4受抑。  

 

生態(tài)啟示:飲食驅動的腸道pH變化可能干擾紅脂大小蠹聚集行為,為入侵種防控提供新思路(如調節(jié)宿主樹pH)。  

 

丹麥Unisense電極測量數(shù)據(jù)的研究意義

 

實驗中采用Unisense pH微電極(REF321,10μm針尖)測量昆蟲腸道pH,其核心價值在于:  

微創(chuàng)精準測量:  

 

10μm超細針尖可穿刺微小昆蟲腸道(紅脂大小蠹體長約8mm),避免組織損傷,保障體內真實pH數(shù)據(jù)可靠性。  

動態(tài)環(huán)境模擬:  

 

實時監(jiān)測證實飲食pH對腸道環(huán)境的即時影響(如pH 4飲食使腸道pH降至3.8),為菌群響應提供直接環(huán)境參數(shù)。  

技術不可替代性:  

 

傳統(tǒng)pH試紙或宏觀電極無法適用于微觀昆蟲腸道,Unisense微電極填補了昆蟲微環(huán)境原位監(jiān)測的技術空白。  

機制關聯(lián)支撐:  

 

精準pH數(shù)據(jù)與菌群變化(圖5)、信息素產量(圖6)的定量關聯(lián),為"pH-菌群-行為"級聯(lián)效應提供實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