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可能的生理功能包括:通過激活NMDA受體增強長時程增強(LTP)、調節(jié)氧化還原狀態(tài)、維持神經傳遞中的興奮/抑制平衡,以及通過清除自由基和活性物質抑制氧化損傷。H?S還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病理過程,如中風和阿爾茨海默病。在中風中,H?S似乎是缺血性損傷的介質,因此抑制其生成已被提議為中風治療的潛在策略。H?S與哪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存在密切聯系?

缺血性中風

中風發(fā)生于腦內動脈阻塞導致受累組織血液供應喪失時。氧氣和葡萄糖缺乏導致能量分子ATP水平驟降,ATP酶失效,細胞內Na?和Ca2?升高。膜去極化發(fā)生,谷氨酸釋放導致興奮性受體激活進而加劇膜去極化。由于能量供應不足,谷氨酸轉運也失效,細胞外谷氨酸水平激增。所有這些事件共同導致細胞內鈣超載和線粒體功能障礙。此外還有自由基產生,導致細胞蛋白質、DNA和膜脂質損傷。

從中風后的系列事件推測,人們預期H?S生成在中風期間會增加。近期,Wong等(2006)證明,通過腹腔注射(i.p.)或側腦室注射(i.c.v.)給予半胱氨酸(Cys)可在實驗性大腦中動脈閉塞(MCAO)誘導大鼠中風后24小時內劑量依賴性增加梗死體積。Cys的這種效應被氨基氧乙酸(AOAA)共同給藥所逆轉,表明Cys效應可能歸因于其轉化為H?S。Cys通過H?S發(fā)揮作用的進一步證據來自于證明硫化鈉(NaHS)可模擬Cys效應,且由Cys或NaHS引起的梗死增加被NMDA受體通道阻斷劑MK-801所逆轉(Qu et al.,2006)。此外,研究表明MCAO可增加大腦皮層組織H?S水平,而給予Cys后進一步升高。這些作者進一步報道四種不同的H?S合成抑制劑根據其抑制CBS的能力可減少MCAO后的梗死體積(Qu et al.,2006)。

這些發(fā)現強烈表明Cys通過轉化為H?S可顯著影響中風結局。因此,控制H?S生成可能是中風治療的有效策略。這得到了一項研究的支持:高血漿半胱氨酸水平與中風后不良臨床結局相關。一項涉及36名患者的研究發(fā)現,入院時和治療前的高血漿半胱氨酸水平與中風后3個月評估的不良臨床結局顯著相關。在早期中風惡化的患者中半胱氨酸水平也顯著升高。這些結果還表明,半胱氨酸可作為急性卒中臨床結局的預后標志物(Wong et al.,2006)。

新出現的證據支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hyperHcy)是中風的危險因素(Kim et al.,2003;Hassan et al.,2004;Abbate et al.,2003),盡管存在爭議。Parnetti等(2004)在一項涉及313名受試者(161名患者,152名對照)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fā)現,所有中風亞型中Hcy均升高,并建議應常規(guī)檢測和治療中風患者的Hcy水平。然而,一項人群隊列研究未發(fā)現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缺血性中風之間存在顯著關聯(Fallon et al.,2001),且多項薈萃分析結果并不完全一致(Kelly et al.,2002;The Homocysteine Studies Collaboration,2002)。

由于甲硫氨酸(Met)通過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硫醚轉化為半胱氨酸(Cys),CBS功能受損可導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盡管有報告未顯示CBS基因變異與Hcy濃度升高相關(Lievers et al.,2003),但另一項報告顯示年輕成人因突變導致CBS缺乏引起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發(fā)生中風。這些患者血漿Hcy和Met升高,尿液Hcy升高(Kelly et al.,2003)。另一方面,Hcy可在5-甲基四氫葉酸作為甲基供體下轉化為Met。該甲基供體由5,10-亞甲基四氫葉酸經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不可逆形成。因此,MTHFR功能受損也將導致Hcy水平升高。一項日本研究表明MTHFR基因多態(tài)性是靜息性腦梗死和白質病變的危險因素(Kohara et al.,2003)。目前尚不清楚在不存在CBS缺乏的情況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否會轉化為高半胱氨酸水平。

阿爾茨海默病

CBS缺乏癥的臨床表現之一是智力障礙。鑒于H?S通過海馬中的NMDA受體系統誘導LTP(Abe and Kimura,1996;Kimura,2000)從而影響記憶(Silva,2003),阿爾茨海默?。ˋD)特征性的記憶缺陷可能與H?S減少相關。目前雖無直接證據表明AD患者H?S水平降低,但有報道稱AD腦內可激活CBS活性的S-腺苷甲硫氨酸(SAM)顯著減少(Morrison et al.,1996)。另一方面,盡管唐氏綜合征與AD具有相似性,但發(fā)現其存在H?S過度生成(Kamoun et al.,2003)。在這些病例中,與飲食匹配的對照組相比,尿硫代硫酸鹽(H?S的代謝物)和紅細胞硫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升高。

研究還發(fā)現AD與低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以及高總同型半胱氨酸(tHcy)相關,即使在調整了年齡、性別、社會階層、吸煙和載脂蛋白Eε4等因素后(Clarke et al.,1998)。在神經系統中,據報道Hcy通過多種機制誘導細胞凋亡并增加神經元對興奮毒性的易感性,包括DNA損傷、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和p53磷酸化(Kruman et al.,2000)。實驗性慢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引起大鼠認知功能障礙。在臨床病例中,它可能表現為智力障礙和其他神經系統癥狀(Streck et al.,2004)。臨床證據和動物實驗還顯示腦萎縮與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漿tHcy水平升高相關(Bleich et al.,2004)。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也是AD的已知危險因素,因為它不僅使海馬神經元對β-淀粉樣蛋白誘導的損傷敏感,還通過誘導應激蛋白Herp(高同型半胱氨酸誘導的內質網蛋白)與早老素1和2相互作用,促進β-淀粉樣蛋白生成(Sai et al.,200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可能源于編碼MTHFR、甲硫氨酸合酶和CBS的任何一個或多個基因突變。這些基因的多態(tài)性已被證明與AD相關(Beyer et al.,2004)。

結論

充分證據表明,硫化氫(H?S)在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作為信號分子發(fā)揮作用。該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神經科學家對H?S興趣的增長,未來將深入探索其在健康與疾病中的核心作用。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領域涉及H?S與一氧化氮(NO)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交叉對話。顯然,這兩個系統存在諸多共同點。例如,已明確證實NMDA受體激活導致Ca2?內流,而[Ca2?]升高可刺激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活性產生NO(Bredt et al.,1991)。NO進而激活鳥苷酸環(huán)化酶生成cGMP(Garthwaite et al.,1988)。此外,研究表明NMDA受體NR1亞基的胞質域通過突觸后密度蛋白PSD95與神經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物理結合(Brenman et al.,1996)。當NO通過S-亞硝基化修飾NR2A亞基胞外域關鍵半胱氨酸(Cys)殘基的巰基時,NMDA受體活性也可能下調(Choi et al.,2000)。

因此,將H?S納入這一圖景無疑會使NMDA受體功能調控的復雜性倍增。或許,H?S是全面理解NO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功能的關鍵,反之亦然。